“Coexistence of an active volcano and human beings”
云仙火山區(qū)地質(zhì)公園(Unzen Volcanic Area Geopark)位于日本西端九州長崎縣的南部,在三座城市(島原(Shimabara)、云仙(Unzen)、南島原(Minamishimabara))的行政轄區(qū)范圍內(nèi),面積幾乎與島原半島(Shimabara Peninsula)相等。云仙火山區(qū)地質(zhì)公園距離東京大約900公里,乘坐飛機和公共汽車需要4個小時;距離九州最大的城市福岡大約100公里,乘坐汽車需要3個小時。
【人文歷史】
島原半島以始于舊石器時代的云仙市百花臺(Hyakkadai)遺跡、島原市歐羅巴魯-歐巴魯斯莫(Onobaru and Obarushimo)遺跡和始于繩紋文化時期(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400年)的南島原市哈拉亞瑪-龔艮瓦克(Harayama and Gongenwaki)遺跡等許多考古遺址而著稱。特別是南島原市亞瑪羅特拉(Yamanotera)遺跡和龔艮瓦克遺跡等始于繩紋文化晚期的遺跡清晰地映射出先進的文化生活方式,表明在彌生時代時期(公元前400年—公元300年)之前就出現(xiàn)了水稻種植。
【島原半島上的地球科學】
云仙火山形成之前島原半島區(qū)是一片淺海。在這片淺海里沉積的地層被稱作“口之津?qū)尤?span>”(Kuchinotsu Group)。游客可以在島原半島的南部觀察到“口之津?qū)尤?span>”。“口之津?qū)尤?span>”形成的同時就地發(fā)生了火山運動。多次的火山噴發(fā)(主要是低粘度的玄武巖熔巖流)在南部地區(qū)留下了一處坡度緩和的遺跡。島原半島的中部是云仙火山,還有許多由粘性英安巖巖漿形成的熔巖穹丘。
【島原半島周圍的地質(zhì)構造】
從近別府市(Beppu City)到島原半島這片狹窄區(qū)域的特色就是擁有豐富的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的正斷裂和走滑斷裂。這塊區(qū)域被提議為別府-島原地墊。云仙火山就是在其中一個活動盆地(云仙地墊)中形成的火山。
【云仙火山區(qū)地質(zhì)公園的特征】
云仙火山區(qū)地質(zhì)公園具有如下5大特征:
人類與活火山共存 |
||||
島原半島的起源 |
人與火山噴發(fā) |
災害與恢復 |
歷史與傳說 |
|
在島原半島可以觀察云仙火山的歷史,河床的水中沉積地層和化石。島原半島的起源都記錄在地層中。 |
歷史時期發(fā)生的三次火山噴發(fā)中開西(Kansei)和平成(Heisei)噴發(fā)保留了許多有關火山噴發(fā)的記錄。 |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小火山災害的影響,云仙火山區(qū)地質(zhì)公園采取了各種防災減災措施。 |
火山有時候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但有時候也會賜福于人類。溫泉、美麗的景觀和自然產(chǎn)品都是其中的代表。 |
居住在島原半島的武士利用這里獨特的地形修筑城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