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2年,東漢科學家張衡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器------地動儀,并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驗證。
遺憾的是,地動儀實物和圖樣失傳,只留下了文字記載,實物逐成千古之謎。
關于張衡地動儀的記載,見于《續(xù)漢書》(司馬彪)、《后漢紀》(袁宏)、《后漢書》(范曄)三部史書。這些史料記述了地動儀的外觀,內部結構,工作過程,以及驗震情況。在隨后的漫長歲月里,古今中外,許多人都試圖復原地動儀,但是,始終沒有成功的復原模型出現,大多數都處于概念模型階段,或者與史書不符,或者復原的實物模型不能正常工作。其中,由我國考古學家王振鐸先生,在1951年復原的模型,流傳最廣。
該模型由于存在原理性錯誤,不能正常工作,始終受到中外科學家們的質疑和否定。隨著文物考古研究的深入,模型外觀上的失誤也顯露出來。
2002年以后,在中國地震局和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由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國家博物館、北京機械工業(yè)自動化所、河南博物館等多學科的專家組成。
該課題組建立了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實現了從概念模型到科學模型的跨越。
2005年通過了專家鑒定和國家驗收。
2008年8月完成了定型模型的小型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