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1 第一臺擺驗震器。
1755 里斯本地震激發(fā)了人們對地震學的關注。
1819 庫奇叢林沼澤地的地震令人注意到了斷層的作用。
1826 馮·霍夫(Von Hoff)開始發(fā)表地震年表。
1831 泊松(Posisson)發(fā)表固體彈性波理論。
1855 費希爾(Fisher)確認斷層作用為地震的成因。
1857 那坡里(Neapolitan)大地震(Mallet,1862)。
1859 馬利特(Mallet)估計每年要發(fā)生8次“大震”;并發(fā)表世界地震活動性圖。
1872 伯特利(Bertelli)觀測到脈動與風暴之間的關系。
休斯(Suess)使地球科學家們相信斷層可以形成地震。
1880 米爾恩(Milne)和格雷(Gray)在日本記錄到他們的第一張地震圖。
1883 克拉卡托火山噴發(fā):造成火山地震和海嘯。
1885 瑞利(Lord Rayleigh)發(fā)表瑞利波理論。
1888 門登霍爾(Mendenhall)率先對地震能量作了估計。
1889 馮·利波爾·伯希維茨(Von Rebeur Paschewitz)獲得第一個遠震記錄。
1891 美濃-尾張地震(Koto,1893)。
1897 維歇特(Wiechert)假定地球具有地核。
印度大地震:奧爾德姆(Oldham)在該地震圖中識別出了P波和S波。
1899 開始發(fā)行《Shide通知》,后來改通知演變?yōu)椤秶H地震資料匯編(ISS)》。
諾特(Knott)討論了發(fā)射和折射。
1901 國際地震學協(xié)會成立。
1904 拉姆(Lamb)發(fā)表關于來自脈沖源的波的理論。
1906 蒙特敘斯·德·巴洛爾(Montessus de Ballore)出版《地理地震學》(Geographie Seismologique)。
伽利津(Galitzin)研制出了電磁地震儀。
舊金山地震。
昂根海斯特(Angenheister)率先試圖測量吸收。
1907 黑格洛茨(Herglotz)展示如何計算速度隨深度的變化。
大森房吉(Omori)提出了地震復發(fā)的空區(qū)理論。
1908 西伯利亞的大隕石產生沖擊性地震。
1909 希達(Shida)觀測到了初動的四象限圖像。
1901 里德(Reid)發(fā)表彈性回跳理論。
莫霍洛維契奇(Mohorovicic)發(fā)現地殼-地幔邊界。
1911 《美國地震學會會刊》創(chuàng)刊。
勒夫(Love)發(fā)表《地球動力學的某些問題》。
萊邦松(Leybenzon)指出地核必定是液態(tài)的。
1914 美國氣象局開始收集有關美國的地震資料。
古登堡(Gutenberg)測量到地核的深度。
費莫爾(Fermor)提出相變?yōu)榈卣鸬某梢颉?br>1921 塔姆斯(Tams)記錄到海洋下的速度比大陸下的高。
1922 特納(Turner)證明某些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通常的震源深度。
1923 中野(Nakano)把初動圖像與應力偶聯(lián)系起來。
海岸與大地測量局負責監(jiān)測美國地震。
1924 杰弗瑞斯(Jeffreys)著的《地球》第一版問世。
1925 杰弗瑞斯發(fā)表第一篇論述面波的文章。
1926 古登堡預測存在低速層。
拜爾利(Byerly)開始研究初動。
1929 格蘭德班克斯(Grand Banks)地震和海嘯。
1930 貝尼奧夫(Benioff)研制成可變磁阻地震儀。
1932 日本開始建立第一個海嘯警報系統(tǒng)。
1935 貝尼奧夫研制成應變地震儀。
杰弗瑞斯-布倫(Jeffreys-Bullen)發(fā)布走時表。
和達清夫(Wadati)指出深源地震圖像。
拉科斯特(LaCoste)引進零長彈簧地震計。
里克特(Richter)發(fā)明震級標度。
......
2004 印尼大地震,引發(fā)了巨大海嘯,死亡20萬人,東南亞損失慘重。
2008 中國四川汶川發(fā)生8.0級特大地震,死傷近1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