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慧* 徐 曉
長安大學 陜西 西安710054
摘要:博物館設計是地質公園開發(fā)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本文介紹了地質公園博物館設計的基本理念,以新疆溫宿地質公園博物館建設為例,論述了地質公園博物館設計的主要特點和設計布展手法,提出了博物館設計的幾個關鍵要素。
關鍵詞:地質公園,新疆溫宿,博物館,設計研究
地質公園的解說標志系統(tǒng)建設成為公園內景觀設計的重點,地質公園旅游解說系統(tǒng)是指通過第一手的實物、人工模型、景觀及現場資料向公眾介紹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意義及相互關系的宣傳過程。景區(qū)的解說與親身經歷相結合,重點是向游客介紹、闡明并指導他們的戶外活動。其中,博物館的設計與布展則成為解說系統(tǒng)的重心和焦點。通過[1]博物館解說的獨特功能,可以實現“資源、游客、社區(qū)和旅游管理部門之間的相互交流。
1 地質公園博物館設計理念
1.1 地質公園博物館內涵
地質公園博物館,是公園內利用圖片、文字、模型、實物、影視等多媒體形式,向游客全面介紹公園的地質遺跡景觀和其它景觀、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以及發(fā)展歷史,進行科學知識和環(huán)保意識的宜傳,并提供旅游信息的場所。其布展設計不僅要與公園的主題相結合,還要突出其自身科普科教的功能意義。應該把公園地質遺跡特征和文化內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作為博物館設計的關鍵要素。例如,新疆溫宿地質公園博物館的設計就是把公園內主體地質遺跡景觀—鹽丘底劈構造遺跡、枯魯克可爾峽谷地貌和柯爾克孜族民族風情完美結合的產物。
1.2 地質公園博物館設計理念
地質公園博物館設計的關鍵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2.1 突出地質遺跡特色
地質遺跡景觀是公園的核心景觀,建立地質公園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給游客提供了解地質歷史事件、觀賞地質遺跡景觀和學習地質地貌知識的場所。因此,地質公園的博物館設計應該把突出公園地質遺跡特色作為關鍵要素之一。對主題特征不夠鮮明的地質遺跡資源,應該對其景觀加以修飾和強化,突出其主題特征。對主題特征明顯的地質遺跡資源,最好不要對其進行景觀修飾,以免出現喧賓奪主的逆反效果。如新疆溫宿地質公園內的鹽丘群,其鹽丘底劈構造遺跡特征典型、類型豐富,不宜對其進行過多的景觀修飾,只需把重點放在保護遺跡上。而其境內的生態(tài)沙棘林與麻黃草保護區(qū)對于一般的游客其主題概念十分模糊,為了強化其地質科學意義和價值,可以選擇適當的方式,在博物館展示區(qū)內對其進行景觀修飾,比如立碑刻字、建設特色標志解說牌等等,以突出其科學主題。
1.2.2 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相互協調
地質公園的博物館設計應該建立在景觀生態(tài)學的理論基礎上,把設計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景觀設計與生態(tài)環(huán)境要相互協調,將景觀設計對環(huán)境的破壞性影響降低到最小,并對環(huán)境和生態(tài)起到強化作用,力爭達到環(huán)境和藝術的完美結合(王學斌,2000)。例如,溫宿地質公園的地質博物館的設計就是把新疆戈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和藝術美感有機融合,讓人游客在欣賞南疆廣袤的戈壁美麗風光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現代藝術設計的魅力。當景觀設計方案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發(fā)生沖突時,設計應該毫無條件地服從環(huán)境保護。例如,地質公園博物館內的服務設施和游覽解說設施,如果對其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就應該及時進行改建或者拆除。
1.2.3 恰當地選取設計成品的材質
博物館景觀設計成品材質的選取直接關系到景觀設計的實施效果、耐用程度以及與環(huán)境的協調度。選取材質之前,必須對當地的自然景觀特色、氣候條件、地質地貌條件、環(huán)境特征進行全面調查和分析,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選出最適宜的建設材料。只有這樣,才可以保障景觀設計的完美實施,避免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
1.2.4 以經濟實用作為設計的出發(fā)點
帶動區(qū)域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是地質公園的建設目標之一,所以公園建設要以節(jié)約實用作為出發(fā)點,盡量減少博物館以及周邊景觀設計給當地經濟帶來的負擔。設計時應該進行實施預測和效果分析,選取最佳方案,以期達到經濟節(jié)約和效果良好的共同目的。
2 新疆溫宿地質公園博物館設計方案
2.1 地質公園博物館建設背景
新疆溫宿縣位于天山中部南面,塔里木盆地西北緣,面積393.6km2。以兩大地質景觀為中心,將整個公園劃分為枯魯克柯爾峽谷地貌游覽區(qū),奧奇克(阿其克蘇)鹽丘地質遺跡保護區(qū),溫宿鹽場工業(yè)旅游區(qū),沙棘林生態(tài)旅游區(qū),博孜墩柯爾克孜族民俗游憩區(qū),博孜墩庫爾桂雷克地質遺跡保護區(qū),綜合服務區(qū),共7個景區(qū)。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總的入口區(qū),并與地質博物館組建在一起。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公園入口區(qū)選址在綜合服務區(qū)。溫宿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設于綜合服務區(qū)內,主要設施和部門有: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地質博物館、科教培訓中心、游客咨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相關設施。
2.2溫宿地質公園展館設計方案
2.2.1 建筑結構和建筑面積
(1)建筑造型特征。博物館主體建筑以高臺民居建筑風格為主,主樓二層,左右附樓一層,左右附樓層頂呈波形。向外延伸呈鋸齒狀伸展,左右對稱,古樸典雅。
主樓上部建筑,采用聲、光、電三維效應,展現地球演化過程、鹽丘底劈構造及峽谷地貌的形成過程。博物館建筑的造型為二進式,采用類似于四合院的布局。
(2)建筑面積與結構。溫宿地質公園博物館主樓建筑面積2000m2,分兩層建筑高度:11m,結構類型為木框架結構。建筑耐久年限為三級(50年)。
?。?)建筑元素與類型。博物館的主體建筑主要以高臺民居為特征,但對房屋外觀進行適當調整,強調于周圍景觀及建筑的呼應與和諧,同時吸納四合院的結構布局,使得整個博物館的建筑風格粗曠而不失嚴謹。強調其基本構成元素主要有:大門、庭院、偏房、中門、主樓等幾部分。其中各個元素的特征及類型描述如下:
大門:大門以墻外而開,門為兩扇,設在中軸線上,門扇上裝飾少數民族的彩繪和木雕花。
庭院:庭院的類型為串連型,沿軸線縱向聯合,以垂花門串連起二進院落,參考四合院層層遞進的感官效果,造成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空間效果。由于博物館肅穆的氣氛,因此在庭院內只放置花卉盆景。
偏房:偏樓為磚木型,屋頂為平臺,周圍設木欄桿,有樓梯可以通向樓頂。外院偏房為一開間做成的通間;內院偏房為三開間,中間設門,屋內隔成一名兩暗的三間。
中門:中門為木構垂花門,設兩層門扇,除兩側隔墻間的大門外,內側還有一層屏門,外檐垂蓮柱落地,形成門廊。
主樓:主樓為磚木型,平頂,主體為兩層,左右各設一層附樓。
2.2.2 建筑功能
可將博物館劃分為三個不同功能的區(qū)域分別是F區(qū)(服務區(qū))、M區(qū)(博物館區(qū))和B區(qū)(辦公區(qū))。
M區(qū)內M3、M8、M5、M7為四大展廳。M3為第一展廳分三個展區(qū)展示地球演化史、地質遺跡及地質公園的背景知識。M8為第二展廳分兩個展區(qū)展示底劈構造與河流地質作用相關知識。M5為第三展廳分七個展區(qū)介紹園區(qū)內的地質遺跡類型、主要地質遺跡特征及其形成與演化過程、最后介紹了溫宿地質公園各地貌類型的形成過程。M7為第四展室分四個展區(qū)分別介紹溫宿縣的經濟概況、文化古跡、民俗文化、生物資源等。
B區(qū)內設置各行政辦公室和倉儲區(qū)。
?、?從F1進入游客服務區(qū)。
?、?從大門M1進入經過牌樓M2,進入博物館區(qū),在第一進院參觀第一展廳M3和第二展廳M8,然后經過中門M4進入第二進院參觀第三展廳M5和第四展廳M7,最后參觀設在主樓M6的多功能演示廳及其他。
?、?M6為主樓,兩附樓設置溫宿地質公園地貌立體模型及模擬地球演化史的時空回廊。
?、?M6的中心主樓一層為報告廳,二層為多功能演示廳且二層可設觀景窗及休息室。
?、?從B1進入博物館的辦公區(qū)和管理區(qū)。
2.3 溫宿地質公園展館布局方案
2.3.1 博物館功能
博物館為地質公園解說中心、全面展示鹽丘底劈構造、峽谷地貌、河流地質作用等地學相關知識,同時展示溫宿概況、自然環(huán)境與生物多樣性,以及溫宿歷史文化,建成一流的科普教育基地。
2.3.2 博物館布展規(guī)劃
博物館共分8—14 個室內展廳(室、廊)、館前停車場、服務區(qū)及辦公區(qū)。
?、?停車場 、F2旅游服務咨詢中心、F4為接待室及旅游紀念品購物中心。
?、?穿越時光隧道進人多功能廳,定期放映“溫宿地質公園” DVD 片及其他相關影視片。
③ 溫宿地質公園地貌景觀全景式模型廳。展示約 25m立體地貌沙盤; 四周墻壁放置大型主要景點的圖片,配置景區(qū)介紹觸摸屏系統(tǒng)。
?、?溫宿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沿走廊放置古生物,巖石,礦物等標本并作簡要說明。
?、?溫宿地質公園地質地貌彩色圖文燈箱、標本展廳。
?、?溫宿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科學與文化價值綜述展區(qū),放置 5 塊大型彩噴圖。
·溫宿地質公園地質遺跡地學科學價值
·溫宿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美學價值
·溫宿歷史文化價值
·溫宿地質公園地質遺跡地質圖
·再現地質遺跡形成過程主題板
⑦ 再現鹽丘底劈構造及峽谷地貌演變過程演示廳。
⑧ 新疆溫宿經濟、文化、歷史展示。
?、?世界著名峽谷展廳。開辟世界峽谷展廳,展出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或世界知名的現代、近代峽谷地質公園的圖文。
?、?新疆溫宿地質公園立體地質模型展廳。將鹽丘及峽谷形成過程制成一個剖面式模型。表示層次關系及其與河床、漫灘等地貌的關系。并配以標本、圖片,給每個參觀者直觀的可讀性的展示。
2.4 溫宿地質公園博物館展示方案
在第一展廳以廊道及圖文形式,從老至新介紹地質發(fā)展史,展出地質年代,地質時代的劃分,地質遺跡的形成以及地質公園的由來等。重點介紹幾次大的造山運動給地球帶來的變化及生物的進化等。以圖文形式,由太古界,中、新生界,第四系至人類的出現順序展示地質發(fā)展史。
?、僖哉拱逍问礁攀龅着鼧嬙炫c河流地質地貌的形成。
②制作小比例尺立體模型反映溫宿地質公園地形地貌,突出枯魯克柯爾峽谷和奧奇克(阿其克蘇)鹽丘。
③輔以衛(wèi)星影像圖、地質圖、地貌圖介紹底劈構造形成過程及河流地質作用的特征。
?、芤詧D文加模型的形式表現枯魯克柯爾峽谷的形成及特征,包括漫灘、沖擊扇、洪積扇、沖積平原。
?、菀詧D片形式展示奧奇克(阿其克蘇)鹽丘景觀,包括:鹽溶洞、鹽溪、鹽晶體。
?、抟源蠓嗥问秸宫F宏觀鹽丘景觀及河流地質作用所產生的地貌特征。展廳以展板及燈箱為表現形式。
在此展廳中通過展板、旋轉立體箱、立體模型模擬,并配合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展示。
溫宿地質公園共有七大景區(qū),包括劃分為枯魯克柯爾峽谷地貌游覽區(qū),奧奇克(阿其克蘇)鹽丘地質遺跡保護區(qū),溫宿鹽場工業(yè)旅游區(qū),沙棘林生態(tài)旅游區(qū),博孜墩柯爾克孜族民俗游憩區(qū),博孜墩庫爾桂雷克地質遺跡保護區(qū),綜合服務區(qū),共7個景區(qū)。在此展廳我們共將其分為四個地質遺跡類型來展現,最后簡介溫宿地質公園地質遺跡成因及形成過程。各部分的展示方式如下;
(1)地質構造類景觀特征:主要以展板,以及立體模型、剖面圖展示
構造類地質遺跡特征:①鹽丘底劈構造;②斷層;③褶皺;④節(jié)理。
礦床類地質遺跡特征:①阿其克蘇鹽丘;②喬爾禾鹽丘;③博孜墩鹽丘。
?。?)風景地貌景觀特征:通過展板、燈箱、立體模型、三維圖像展示
山石景觀類地質遺跡特征:①鹽溶洞;②洞中的鹽晶體造型;③暗河;④漏斗狀地形;⑤鹽溪;⑥丹霞地貌(第三系紅色、黃褐色巖層)。
峽谷類地質遺跡特征:①枯魯克科爾;②奧奇克峽谷;③喀拉玉爾滾峽谷。
水景類景觀特征:①奧奇克河;②吐孜阿瓦提河;③喀拉玉爾滾河。
荒漠類景觀特征:①雅丹-次雅丹地貌;②戈壁。
?。?)環(huán)境地質地貌景觀特征:通過展板、以及多媒體、三維圖像展示
?、倩逻z跡;②泥石流遺跡;③崩塌遺跡。
?。?)其它地質遺跡特征:通過展板、圖片、立體模型以及多媒體展示
?、冫}礦遺址;②側蝕洞穴;③漫灘、心灘、邊灘;④沖積扇、洪積扇;⑤河流階地;⑥層理;⑦波痕;⑧泥裂;⑨韻律層 。
?。?)溫宿地質公園地質成因:多媒體演示
第四單元:民俗文化展廳:公園周圍的經濟、文化古跡、民俗文化、生物資源展廳,主要通過展板、微縮景觀模型,配以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展示。①經濟概況;②文化古跡;③民俗文化;④生物資源
3 結 語
從溫宿地質公園博物館設計方案來看,博物館設計作為景區(qū)解說標志系統(tǒng)設計的焦點,在明確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主要類型、典型特征、科學意義和研究價值,人文景觀和其它自然景觀資源的主要特色前提下,以此作為依據確定公園的開發(fā)主題,并在主題原則上來選擇博物館布展主題設計的對象。其次,在確定主題以后,必須從環(huán)境協調和藝術的兩個角度去分析解剖地質公園各景觀因素的現狀特點,找出其具有的典型特征和缺乏代表性的地方。在此基礎上,從突出地質遺跡資源特色和環(huán)境保護的基礎出發(fā),靈活運用館內布展設計技巧,強化具典型性的景觀和彌補美中不足的地方,促進整個地質公園景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處于最佳狀態(tài),獲得最佳效益。在對溫宿地質公園博物館設計過程中,就很好地處理了大環(huán)境內的生態(tài)美感和園區(qū)內的景群特征之間的協調一致,使得整個博物館如錦上添花般突出了公園地質遺跡景觀特色,強化地質遺跡景觀給游客的視覺沖擊效果,深刻反映出地質公園的主題內容。并結合館區(qū)附近植被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從而構成集科研、科普、觀賞、休憩、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景觀環(huán)境,達到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參 考 文 獻
[1] 謝萍,田明中. 地質公園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2005,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國家地質公園研究分會成立大會暨第20屆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學術年會論文集
[2] 季文媚. 淺析景觀設計的幾點技法. 安徽建筑,2002,(4):9~10
[3] 王學斌. 景觀規(guī)劃設計內容和方法. 天津建設科技,2000,(2):35~36
[4] 楊帆,熊智平. 森林公園景觀設計的基本內容與方法. 中南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2000, 19(3):43~47
[5] 曾書紅. 小議園林景觀生態(tài)設計. 安徽建筑,2002,(3):13~14
*作者簡介:陶慧(1983-),女,湖北恩施,土家族,2005級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從事旅游資源規(guī)劃與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