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福建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為例
林明太
莆田學院管理學院福建莆田351100;
莆田學院旅游發(fā)展與規(guī)劃研究所福建莆田 351100
摘要:本文在分析地質公園科普教育系統的構成的基礎上,以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為例指出了目前地質公園科普教育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并分析了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最后提出應加強地質公園管理者科普教育意識、切實提高地質公園導游從業(yè)素質、完善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牌示解說、加強地質展覽館的建設和服務、建設地學科普實踐專區(qū)和加強科學研究等具體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地質公園;科普教育;存在問題與對策;太姥山
地質公園是近幾年來國際上為保護地質遺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而創(chuàng)建的一種公園形式。它自創(chuàng)建以來已得到社會的充分認同,并得到飛速發(fā)展。從2000年至今,我國已創(chuàng)建了12家世界地質公園、138家國家地質公園、141家省級地質公園,地質公園發(fā)展越來越迅速,但由于發(fā)展過于迅速,且發(fā)展時間又太短,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管理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特別是地質公園最具特色的科普教育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妨礙了科普教育功能的發(fā)揮。
1地質公園科普教育系統構成分析
據國土資源部發(fā)(2000)77號文件,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qū)域。它既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品位的觀光游覽、度假休閑、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點保護區(qū),是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1]其與一般風景名勝區(qū)不一樣,不但重視資源的保護,而且重視發(fā)揮其科普教育功能,對廣大游客,尤其對廣大青少年游客來說是普及地學知識、宣傳唯物主義世界觀、進行啟智教育的最好課堂。
根據地質公園這些特性,筆者認為地質公園要實現科普教育功能,其科普教育系統應主要由導游的解說服務、地質展覽館解說服務、各地質遺跡點的牌示解說和專門的親身科普實踐構成,見圖1所示。通過它們的共同作用,可以讓游客了解地質公園的基本物性、構造演變歷史、形成地質遺跡過程,從而滿足游客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好奇心,提高地球科學知識的普及。
2目前存在的問題
2.1 地質公園科普教育不能滿足游客增長科學知識的需要
目前地質公園的科普教育系統功能發(fā)揮具有高度的單一性,表現為重服務功能,輕教育功能,多數導游只注重神話故事、歷史轉說的解說,忽視科學知識的解說,而事實上來地質公園的大多數游客都希望能通過旅游既獲取愉悅又增長自己的科普知識。筆者在2006年10月在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對游客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00份,收回92份,統計結果如下:當被問及來地質公園旅游,除了欣賞美麗風光、當地民俗風情外,是否還想了解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科學成因,增長自己的地學科普知識時,有60.6%的游客回答為“很想了解” (圖2,A),31.8%的游客回答為“想了解” (圖2,B),而回答“不想了解”的只有7.6%(圖2,C),這說明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對地學科普知識需求是肯定的。
2.2 地質公園駐點導游科普素質急需增強
導游解說服務是地質公園科普教育系統的核心部分。在地質公園,游客在對地質遺跡景觀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希望上升到理性階段的認識,往往會對有關地質遺跡景觀的特點、成因、演變、保護等科學內容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要求導游給他們以知識的傳遞。此時,導游應能滿足游客的要求,讓他們在愉快的游覽體驗中升華有關地球歷史和地質作用的知識,從而實現地質公園科普教育的目的。因此,導游本身的專業(yè)知識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地質公園導游與其他景區(qū)導游的重要區(qū)別之一。據對福建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的駐點導游的問卷調查表明:(問卷發(fā)放共計67份,收回65份,占所有導游人數的97%)
?。?)學歷水平普遍偏低。在對導游的文化水平調查發(fā)現,駐點導游的受教育程度都在本科或大專以下,其中初中學歷占30.8%,高中、職高或中專占58.4%,而大?;虮究浦徽?0.8%, (圖3)。
?。?)地學科普素質不容樂觀。當被問及什么是地學科普旅游時,回答知道的占11.5%(圖4,A),知道一點的占46.2%(圖4,B),回答聽說過但不知道的占30.7%(圖4,C),根本沒聽說過的占7.7%(圖4,D),另有3.9%的導游未填此項(圖4,E)。
再花崗巖地質地貌是太姥山最大的特色,而導游們對這里花崗巖發(fā)育的知識了解程度如何呢?當被問及對花崗巖地質地貌了解多少時,42.3%的導游回答知道,50.0%的回答知道一點,7.7%的則為不知道。當被問及“有游客提出希望了解太姥山花崗巖地質地貌知識時,您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嗎?”,結果有26.9%的導游認為完全能夠,53.8%的認為基本能夠,19.3%的回答完全不能。從獲得的數據來看,前后矛盾,一方面對地學科普旅游了解不多,一方面又對地質公園的地質地貌知識比較清楚,到底事實是怎樣的?筆者在問卷調查后與導游們進行交談,發(fā)現有相當一部分導游自認為了解地質地貌知識,實際上大部分認識是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
2.3地質遺跡景觀和地質遺跡點牌示解說不夠完善
對于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牌示解說來說,應該具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通過解說,雙方的信息交流幫助游客對地質遺跡資源、其它自然旅游資源以及人文旅游資源的理解與欣賞,從而融入到地質公園的自然與歷史中去,獲得相應的科學知識,接受了唯物主義教育,進而尊重、愛護自然與歷史文化;二是通過對地質遺跡等景觀移情效應和聯想效應的運用和解釋,使游客得到某種理念的升華和心靈的震撼,達到旅游愉悅的目的??梢哉f有效、完善、科學的解說是地質公園實現科普教育任務的關鍵。但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地質遺跡解說牌數量少,解說力度不足。在福建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中地質遺跡點的介紹牌示不夠完善,與游客的需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存在數量較少且解說力度不足的問題,大量游客在不聘請導游解說的情況下,很難看懂,更說不上理解與之有關的深奧的地質地貌知識,由此當然無法深度了解花崗巖地貌的真正魅力,無法理解和欣賞地質遺跡景觀的美妙和震撼。
?。?)解說牌內容的英語翻譯不夠準確。在福建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解說牌內容英語翻譯存在兩大類問題,分別是硬傷和淺層次問題。硬傷類錯誤主要由譯者對中西文化不了解以及譯者自身素質不高引起的。淺層次問題類主要有語法錯誤、前后不一致、文理不通、張冠李戴、指代不明、邏輯不通、中式英語、拼寫錯誤、蹩腳翻譯、濫缺主語、文字重復、主被動句運用不當等,導致園區(qū)內的標語標牌上的解說詞英語翻譯錯誤比比皆是。
(3)標示牌制作有缺陷。在福建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內的各種標示牌,制作上有缺陷。從整體上看不夠美觀醒目,中外文文字不夠規(guī)范,標識牌的載體、形狀、材質,藝術性和生態(tài)性還不夠,與景觀環(huán)境還不夠協調。
2.4 科普教育系統其它部分基本缺乏
地質公園科普教育系統中的地質展覽館是一個集科普性、趣味性和參與性為一體的地質地學科教基地,是各地質公園能否開園的重要條件之一,它通常位于地質公園入口處附近,是游客進入地質公園的第一站,其免費向公眾游客開放。但據調查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展覽館至今還沒有建設好,據公園工作人員講正在籌備。缺乏地質展覽館無法讓游客全面系統地了解太姥山的地質地貌特征,無法了解國內外有關花崗巖地貌的概況。同時,公園現在也沒有地學科普實踐系統,即沒有專門的地質科普景區(qū)、專門的科考路線和專職的解說員以及相關的解說牌示來未青少年服務,這樣會影響了地質公園科普教育功能的發(fā)揮,讓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游客無法增長地學科普知識。
3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3.1 地質公園管理者的科普教育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
地質公園科普教育功能能否發(fā)揮,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發(fā)揮,取決于公園管理者科普教育意識的強弱及重視程度。只有公園的決策管理層意識到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時,公園的科普教育功能才會真正地發(fā)揮出來。據觀察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管理者他們科普意識就不夠強,他們對地質公園科普宣傳功能的認識就不夠清晰,科普意識不強,他們更重視旅游功能的發(fā)揮,對科普功能發(fā)揮卻積極性不高。
3.2 地質公園的科學研究不夠深入
要充分發(fā)揮地質公園的科普宣傳功能,有賴于地質公園科學內涵的挖掘。從福建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還有很多科學問題的研究有待加強。如典型而極具開發(fā)價值的花崗巖科普旅游資源的需進一步普查、太姥山花崗巖地貌形成機制及定量評價等需進一步深入。在經費許可的情況下,地質公園都應該考慮撥出一定的公園研究基金,與高?;蜓芯繖C構相關的研究人員合作,對地質公園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探清本公園各地質遺跡和地質現象的科學內涵,為科普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4提高地質公園科普教育水平的對策
4.1 加強地質公園管理者科普教育意識
地質公園的主管部門應在制定的管理法規(guī)里強調地質公園管理者具有科普教育的義務,同時,通過派來的專家定期不定期的檢查監(jiān)督地質公園管理者科普教育任務的落實情況,督促他們加強科普教育意識,使他們重視科普教育。另外,地質公園管理者自己也應加強學習,了解游客特別青少年游客增長地學知識的需要,通過加強科普教育管理力度,滿足游客需要,從而爭取更多的回頭客,盡更大的社會責任。
4.2 切實提高地質公園導游從業(yè)素質
?。?)加強地質公園專業(yè)導游員的培訓。首先,依靠專業(yè)學校進行培訓。目前,我國開設導游專業(yè)的大專院校較多,這些專業(yè)的學生一般具有較高的素質,經過高校的專業(yè)學習,一般能成為我國旅游業(yè)中高素質的從業(yè)人員。但作為地質公園的專業(yè)導游,還需對他們進行地質學、地貌學、地理學、生態(tài)學、林學、環(huán)境學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導游只有具備了這些學科的理論底蘊,才能在導游活動中體現出地質公園旅游的知識性、教育性、專業(yè)性和高品位性,才能使旅游者真正享受地質公園的旅游意韻。其次,經常性地進行短期培訓。根據地質公園不少當地人參與導游缺乏專業(yè)知識的特點,相關部門應經常組織他們進行短期學習,加強地質地貌專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如在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就應特別加強有關太姥山花崗巖地質地貌的成因、形成、特點等內容的培訓,幫助他們解決自己在導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促使他們獲得新知識和掌握新的導游手段。
?。?)實施地質公園導游資格認證制度。學習歐美和我國臺灣地質公園的作法,實施地質公園導游資格認證制度,這對地質公園的經營和管理,以及對我國地質公園的健康發(fā)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地質公園導游資格認證的考核工作,應由國土資源和旅游主管部門聯合組織。在傳統考核的基礎上,必須加試地質學、地貌學、地理學、生態(tài)學、林學、環(huán)境保護學、生態(tài)倫理學等課程。為了使這些課程加強針對性,更多地體現地質公園的特點,國土資源和旅游主管部門可聯合組織編寫相應教材。其考核對象是已取得導游資格證的有意在地質公園內工作的導游。需要明確的是,只有通過相應的專業(yè)知識考核,取得地質公園導游資格證的導游,才能進行地質公園的導游活動。[2]
?。?)請游客對導游解說服務效果進行評價??梢越柚慰驮u價的方式不斷促進提升地質公園導游的解說服務效果。游客評價的方式就是請游客對地質公園導游的解說態(tài)度、介紹完整性、內容編排、內容易懂性、內容科學性等5項進行打分評價,每項內容評價均按5分制方法,即非常滿意5分,滿意4分,普通3分,不滿意2分,非常不滿意1分,然后按類統計和依據每一部分特點加權綜合得到評價結果,最后依據評價結果調整、完善、提高導游的解說服務水平。[3]
4.3 完善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牌示解說
?。?)增加地質遺跡解說牌示,完善解說內容。地質遺跡景觀和典型具有較大科學意義的地質遺跡是地質公園的精華所在,它們通常通過若干有代表性的地質點,如地層界線點、地質構造點、化石分布點、礦物集成點等來表現,如在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十八羅漢巖、夫妻峰、仙人鋸板、葫蘆洞、將軍洞、一片瓦、一線天、石船、蝙蝠洞、通天洞、金鐘掛壁、七聲應、迎仙橋、九鯉湖等重要有代表性的地質遺跡點就應設立中英文對照的介紹牌示。[4]對于這些牌示內容必須請地質專家進行專門的研究,編制出簡明扼要、既科學又通俗的地質景點的解說詞以便使一般游客通過這個牌示解說就能懂得地質遺跡的價值和資源的獨特性。
?。?)注意對解說內容外文翻譯的準確性。請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的又有較高專業(yè)水準的專家(最好是留學回來的地學專家),對地質遺跡解說牌示上的內容進行準確的翻譯(通常為英語翻譯稿,有的還加上日語翻譯稿),以免出現上面所分析的錯誤,讓外國游客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同時,也避免出現國際笑話,損害地質公園形象。
?。?)優(yōu)化美化地質遺跡標示牌的設計與建設。在對各種標示牌的載體和形態(tài)的設計時,要依據以人為本、美觀大方、和諧醒目的原則。采取以下措施:①通過確定解說物的使用距離,設計標示牌高度和體量,方便游客閱讀。②標示牌載體結構要堅固,材料選用耐久花崗巖類天然石設置。對不同功能的標示牌背景顏色要盡量統一,并通過主題色和背景顏色的變化搭配,突出其功能。③解說詞的中英(日)文,字體清晰、醒目、大小適中,與環(huán)境協調。④對公園出入口處標示牌,各開放巖洞內標示牌均應配備內藏式照明,保證游客能清楚閱讀。[5]
4.4加強地質展覽館的建設和服務
地質展覽館是地質公園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地質公園管理決策層應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加強地質展覽館的建設和服務,讓其通過圖片展示、文字說明、模型展覽、影視播放、標本觀賞以及工作人員現場說明等解說手段,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普及地學知識展示公園獨特的地質地貌景觀和國內外相關地質地貌景觀概況,如在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就重點展示由1億年左右形成的鉀長晶洞花崗巖形成的“石林式”蜂林地貌、100多處由構造——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巷廊狀洞穴、1200萬年形成的六角形柱狀節(jié)理形成的玄武巖石柱林、以及園區(qū)南部豐富的海岸沙灘、海蝕洞及巖灘等地質地貌景觀和國內外其它地方相似地質地貌景觀概況。游客在這里參觀可以對本地質公園的地學特征和地質遺跡資源有一個全盤的認識,對相關地學知識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可以幫助游客在后面的游覽學習能有較大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因此,地質博物館一方面成了地質公園科普宣傳中心,另一方面成了游客向往的公園亮點,每一個地質公園都必須加強地質博物館的建設和服務工作。
4.5建設地學科普實踐專區(qū),加強科學研究
地質公園要建專門的地質科普景區(qū),開通專門的科考路線,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開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實現理論知識與科學實踐的融會貫通。同時,地質公園加強科學研究。通過地質公園出題目,地方政府出資金,院校和科研單位聯合攻關的方式,就地質公園形成機制和本地區(qū)地質事件的發(fā)生進行理論探討,充分挖掘地質公園的資源潛力和科學價值,逐步提升其科學品位和公園身價,以便更好的為科普教育事業(yè)服務。
參 考 文 獻
[1] 李曉琴,趙旭陽,覃建雄.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發(fā)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3,(5)96~99
[2] 陳安澤,盧云亭,陳兆棉.旅游地學的理論與實踐——旅游地學論文集第十集[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4,145~158
[3] 陶奎元.臺灣陽明山地景、保育與解說考察記[J].火山地質與礦產,2001,(4)300~306
[4] 林軍.福建太姥山龍?zhí)抖吹刭|環(huán)境與景觀資源特征[J].福建地質,2003,(2)83~88
[5] 吳必虎,金華,張麗.旅游解說系統的規(guī)劃和管理[J].旅游學刊,1999,(1)44~46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資助項目(JB05282)、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Z0515008)。
作者簡介:林明太(1971-),男,福建仙游人,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景區(qū)規(guī)劃與管理、旅游地學;Email:lmt880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