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北京100037
摘要:中國的花崗巖在地理分布上遍及全國,在地質構造分布上遍及所有的造山帶,在產出時代上從太古代到新生代均有發(fā)現,在巖石類型、成因類型上,世界上已知的類型中國幾乎都有。特別是中國的花崗巖地貌景觀類型,不僅多樣化程度高,而且美學觀賞價值優(yōu)于世界各國。因此,中國是世界上擁有花崗巖景區(qū)(包括世界遺產、國家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及旅游區(qū))最多的國家之一。花崗巖景區(qū)已成中國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國旅游業(yè)發(fā)展上起著重要作用?;◢弾r地貌景觀已成重要的旅游資源。本文試從中國花崗巖地質地理分布、地貌景觀類型劃分、旅游開發(fā)價值、花崗巖景區(qū)建設及今后研究方向等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引起地學界、旅游界及到花崗巖景區(qū)游覽的廣大公眾對花崗巖地貌景觀的關注,從而把花崗巖地質地貌景觀研究、應用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關鍵詞:花崗巖旅游地貌花崗巖國家公園花崗巖地質公園
一、為什么以花崗巖地質地貌作為研討的主題
2006 年7月在筆者的策劃下在江西三清山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花崗巖地質地貌研討會”,大家知道以花崗巖地質為主題的學術會議過去開過很多,但以花崗巖地貌為主題的研討會,在世界、在中國都是史無前例的。它既顯示著本次會議的特殊性,也顯示著花崗巖地貌景觀在學術界地位的提升。作為此次會議的策劃者,筆者想談談策劃的原因。眾所周知花崗巖是地球上分布最廣,最常見的火成巖,由于花崗巖與地球演化歷史、與區(qū)域地質構造發(fā)展史,特別是與成礦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一直是現代地質學研究的重點。但是研究的內容多是巖理學、巖類學和花崗巖成礦理論,花崗巖學家并沒有把花崗巖地貌列入主要研究日程。究其原因,是由于除了在作為建筑石材時才把花崗巖當作資源外,花崗巖地貌景觀并非資源,這可能是花崗巖專家不重視地貌景觀的主因吧!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以花崗巖地貌景觀為主旨的景區(qū)日益增多,花崗巖地貌已成重要旅游資源,廣大游客在游覽花崗巖景區(qū)時,迫切需要了解花崗巖地貌的形成原因的知識;景區(qū)規(guī)劃者則想了解花崗巖地貌景觀為什么這么多樣化;景區(qū)建設者想如何深入淺出的把本景區(qū)花崗巖景觀知識向游客普及,花崗巖地貌知識已成社會所需。作者因從事旅游地學研究,接觸了國內外大量花崗巖景區(qū),這些景區(qū)所處的大地構造區(qū)域各異,自然地理區(qū)劃有別,巖石性質、形成時代、巖體成因、形成地貌的地質營力也不盡相同,所以反映出來的地貌形態(tài)也各有特征,而不同的花崗巖景觀其旅游價值也有很大差異。但深究花崗巖地貌為什么如此多樣,不同地貌類型的形成規(guī)律是什么,則并不能完全說清楚,遂不得不請教花崗巖專家和地貌學家。許多花崗巖專家告訴我,花崗巖地貌不是他們研究的領域,而地貌學家則說他們對花崗巖較深的知識則不甚了解,對花崗巖地貌與地質的關系也說不清楚。而花崗巖景區(qū)的管理人員和導游員則更加缺少花崗巖的基本知識,只能杜巽一些神話傳說去解釋這些奇觀以對付游了客。這使我深深感到有必要召開一次花崗巖地貌專題研討會,使花崗巖學家和地貌學家相結合,使花崗巖研究工作者和使用花崗巖為旅游服務的景區(qū)管理者相結合,以期把花崗巖地貌景觀研究和應用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并期望這種研討會能一屆接一屆的開下去。以花崗巖地貌聞名于世的三清山,為了提高景區(qū)建設的科學性,全力支持舉辦這次會議,遂使這個專題研討花崗地貌的學術會議能夠順利召開。
二、花崗巖地貌景觀在中國旅游業(yè)及地質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是花崗巖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各種成因、各種時代、各種巖性、各種產狀、各種氣候帶、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剝蝕深度、不同造貌地質營力……形成了不同的花崗巖地貌景觀,構成了景色各異,或雄、或險、或奇、或秀的花崗巖景區(qū)。不完全統計,中國以花崗巖地貌景觀為主構成的,國家級及世界級景區(qū)40多處(見表一),其中世界遺產2處(黃山、泰山)、世界地質公園2處(黃山、內蒙克什克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29處、國家地質公園10處,如果加上其他花崗巖旅游景區(qū)(點)則數量更多?;◢弾r地貌景觀已成中國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現以2005年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統計資料為例(見表二)來說明花崗巖景區(qū)在我國旅游業(yè)中的重要地位;1)從景區(qū)數量上看。全國共有174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對外用National park,即國家公園),其中花崗巖景觀的景區(qū)為30處占16.6%,即1/6強,是各類地貌中比例最高的一類;2)從接待游客量上看。2005年花崗巖景區(qū)共接待游客7046.9萬人,占總接待人數的19.2%,約占全部國家級景區(qū)游客的1/5,也是最多的;3)從經濟收入上看。2005年全國國家重點風景區(qū)總的經營收入為163.6億元,花崗巖景區(qū)經營收入為52.4億元,占總經營收入的32%,其中門票收入為19.68億元,占總門票收入的31%,花崗巖區(qū)的經營收入約占總收入的近1/3,可見花崗巖景區(qū)經濟效益之驚人;4)從就業(yè)人數上看?;◢弾r景區(qū)就業(yè)人數為33719人,占全部景區(qū)就業(yè)人數的23%,也是很高的。從以上統計數字看,無論從景區(qū)數量、接待游人量、經營收入、從業(yè)人數,花崗巖景區(qū)都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是任何其它類型景區(qū)所無法比擬的,花崗巖景區(qū)在中國旅游業(yè)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從中國花崗巖地質條件看,花崗巖地貌景觀尚存有巨大的開發(fā)前景,花崗巖地貌景區(qū)在中國旅游業(yè)中的地位將會持續(xù)提高。
統計資料還給人一種十分深刻的印象,即花崗巖地貌的經濟價值巨大。在有統計資料的景區(qū)中,單個景區(qū)經濟收入超過1億元/年的有13家之多,其中超過2億元的有8家,超過3億元的有6家,超過4億元的3家,超過8億元的2家,而普陀山一家的年收入就達11.63億元。像黃山、普陀山這樣的花崗巖景區(qū)所創(chuàng)造的經濟收入,足以與一座大型礦山相媲美,而且花崗巖景區(qū)還是永遠開采不完的綠色礦山。地學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是找礦、找金屬礦、找非金屬礦、找能源礦產……,礦產固然對經濟建設很重要,但地貌景觀成為景區(qū)之后,不也是可以創(chuàng)造巨大的效益嗎!地貌景觀不是具有和礦產同樣的資源屬性嗎!而且具有常用常新、永續(xù)利用的特性?;◢弾r地貌景區(qū)的實例,應當引起地學工作者的關注,應當引起國土資源部門的關注,轉變單一找礦理念,把地貌當成資源對待,尋找、評價出更多的花崗巖地貌景區(qū),為國民經濟發(fā)展作出新的貢獻應是地質工作責無旁貸的任務。
三、花崗巖旅游地貌類型劃分方案
花崗巖地貌在旅游業(yè)中有重大的旅游價值,雄險奇秀的花崗巖地貌景觀,能帶給游人欣賞自然美的巨大樂趣。隨著人們文化層次的提升,游人還想從游覽中獲取地貌成因的知識,景區(qū)的規(guī)劃者、建設者想了解本景區(qū)景觀特色,以便在把它們的科學內涵發(fā)揮出來。這些需求都促使地學家應從旅游需要出發(fā),提出一個花崗巖旅游地貌景觀分類方案,筆者在此拳作嘗試。在提出方案之前,簡要介紹一些花崗巖的基本常識是必要的?;◢弾r是地球上分布最廣、最常見的火成巖,由于它是地下深處的巖漿侵入到地殼中冷凝所形成,因此稱侵入巖?;◢弾r形成的深度通常是在地表以下5—30公里處,所以又稱深成巖。花崗巖主要由石英、長石和云母三種造巖礦物所組成,而這些礦物通常呈淺灰、淡白、淡粉色,所以花崗巖的顏色都較淺?;◢弾r形成部位較深,有充分的冷凝結晶時間,它的礦物顆粒也長的較粗大,用肉眼即可識別,因此花崗巖是在野外較易識別的火成巖。由于構成花崗巖的礦物硬度較大(石英為7度、長石為6度),所以花崗巖的硬度也較大,人們常用花崗巖腦袋來形容花崗巖的堅硬。自然界風化的法則是欺軟怕硬,花崗巖堅硬的特性使它在風化時會突立于其它軟弱巖層之上,成為高山峻嶺地貌?;◢弾r在冷凝過程中因體積收縮,常常產生不同方向的裂隙,這種裂隙稱為節(jié)理。常見的花崗巖節(jié)理有直立的、水平的和斜列的三種(見圖1)。
直立的節(jié)理又按其與礦物排列而構成的流紋的關系分為兩種:與流紋垂直者為橫節(jié)理,稱Q-節(jié)理;與流紋平行者為縱節(jié)理,稱S-節(jié)理。水平的節(jié)理稱平位節(jié)理,也稱S-節(jié)理,斜向的節(jié)理為斜節(jié)理或稱Str伸展面。以上的節(jié)理由于是和巖石形成時同時產生,又稱原生節(jié)理。在巖石形成后受外力的影響也會產生另一些方向各異的節(jié)理,稱后生或次生節(jié)理?;◢弾r雖然堅硬,但是有了如此多的節(jié)理,就變得脆弱了,風化作用、重力崩落作用、流水沖蝕作用、冰川掘蝕作用、風蝕作用等沿著節(jié)理進行,變會使堅硬的花崗巖形成形態(tài)各異的造型地貌,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對于花崗巖地貌類型劃分,較詳細的要算曾昭璇先生了,他在《巖石地形學》一書中開辟專章討論了花崗巖地形,提出了“沖溝地形”、“石蛋地形”、“高山花崗巖地形”、“熱帶花崗巖地形”、“干燥地區(qū)花崗巖地形”等,其它地貌學著作中都甚簡略,且都沒有和旅游聯系起來,應屬成因分類吧。筆者認為當前最迫切的是如何為旅游服務,應建立花崗巖旅游地貌分類方案。旅游地貌又稱造型地貌、觀賞地貌,其最大的特點是造型奇特,能造成人的視覺沖擊,吸引人們觀賞它的存在,而那些司空見慣,平庸無奇的丘陵、淺溝、禿嶺…對旅游者沒有任何吸引力的地貌形態(tài)是不應列入旅游地貌的。筆者根據現有花崗巖景區(qū)存在地貌形態(tài),完全從旅游角度出發(fā),提出一個很不成熟的花崗巖旅游地貌景觀分類方案如下。
以上地貌類型是從中國現有的花崗巖景區(qū)中的最重要地貌形態(tài)歸納出來的。類型名稱只是表示這種地貌的主要特征,在每一類型中還存有許多次一級的造型地貌,如尖峰地貌中,常有一線天、石嶺、石梁、石柱、懸壁、深谷以及小型的造型山石,有時還有石蛋、崩塌疊石等。但花崗巖尖峰地貌從總體上看,聳立在山頂的有棱有角的尖峰是其最大特色?,F將10種花崗巖旅游地貌景觀特征筒述如下:
1)(高山)尖峰花崗巖地貌。是指比高在1000米以上的花崗巖體,由寒凍風化為主形成的頂部尖銳而離了立的山峰為特征的地貌景觀。有人曾稱之為花崗巖峰林地貌,但因“峰林”己成喀斯特地貌的專用術語,筆者不再用于花崗巖地貌上,而名之為“尖峰”地貌。聳立在比高1000米以上山體頂部的,成群出現的有棱尖峰是其最大特征。黃山、三清山是其典型代表。2)(高山)斷壁懸崖花崗巖地貌。是指比高上千米的巨型花崗巖斷塊山形成的,四壁陡立奇險奇峻的地貌景觀。巖性均一,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有大型斷裂存在,新構造抬升迅速是此類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這是構造地貌的典型,華山是其代表。自古華山一條路,說明了此類地貌的險峻程度。3)(低山)圓丘(巨丘)花崗巖地貌。海拔1000米以下的花崗巖體形成外貌呈巨大圓丘的地貌景觀。圓丘表面光滑,在弧形曲面上往往分布著許多了密集的細溝,遠望似瀑布,有人稱之為“花崗巖石瀑地貌”。這種地貌多出現花崗巖巖株的根部,由于這個部位節(jié)理不發(fā)育,巖石致密,整體性好,化學風化和降水沖淋是形成這種地貌的主要因素。河南洛寧神靈寨和廣東封開是其典型代表。4)石蛋花崗巖地貌。原地或移位的花崗巖塊體,外貌呈渾圓的蛋狀故稱石蛋地貌。石蛋地形是上世紀50年代首先由曾昭璇先生提出。化學風化和暴雨沖刷是形成的主要動力,熱脹冷縮的物理風化作用也很重要。溫濕氣候帶內,易受暴兩沖刷的山頂和山坡坡度轉折部位,是石蛋最易形成的處所。福建廈門鼓浪嶼-萬石山是這類地貌的典型代表。5)石柱群花崗巖地貌。高度在5米以上,棱角平直,孤立或聯體成群的石柱體成片分布,是此類地貌的形態(tài)特征。因外觀似云南的石林故有人稱之為“花崗巖石林地貌”,由于“石林”巳成喀斯特專用術語,筆者建議稱為“石柱群花崗巖地貌”或以其發(fā)現地名稱命名為 “克什克騰地貌”。次生密集的水平節(jié)理及相對稀疏的垂直節(jié)理,是形成這種地貌的構造條件,寒冷氣候帶冰凍崩解作用是成貌的主要動力。有些石柱體因遭受后期風力磨蝕作用,柱體棱角巳成弧形。內蒙克什克騰、黑龍江伊春是其典型代表。6)(低山)塔峰花崗巖地貌??傮w形態(tài)類似尖峰地貌,但其峰頂多呈渾圓狀,故也可稱之為“鈍頂塔峰地貌”。與塔峰共生的有眾多的小尺度的曲面造型山石、及崩落巖塊疊積的花崗巖洞。這種地貌是由尖峰地貌演化而成。早期的高山尖峰地貌的尖峰及石柱因構造變動而崩落,山體高度也因風化剝蝕而降至5-600米以下,加上后期的球形化學風化作用,致使尖峰及原來有棱角的石柱、崩塌巖塊變?yōu)闇唸A形態(tài),是尖峰地貌和石蛋地貌的過渡類型,以河南喳岈山為代表。7)崩塌疊石(石棚)花崗巖地貌。巨大的崩塌巖塊相互疊置搭連構成不規(guī)則的空洞稱為“石棚”或“疊石洞”為特征的地貌景觀。此種景觀是由尖峰地貌的尖峰或石柱體因強烈地震等因素,而遭到破壞崩落在在山谷或山麓疊積而成。凡是崩塌疊石發(fā)育的地區(qū),絕大多數山頂不再保有成群的石柱體。因此崩塌疊石地貌是判定地殼穩(wěn)定性的一種標志。三清與天柱山都是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兩者微地貌形態(tài)則截然不同,前者崩塌巨石稀少,尖峰及成群的高大石柱眾多,其中石柱體巨蟒出山高達100余米;而后者山頂幾無石柱體存在,山谷山麓卻充滿巨大巖塊堆積物,構成40多處疊石洞,安徽天柱山、陜西翠花山是這種地貌的典型代表。8)海蝕崖柱穴花崗巖地貌??拷0痘蚝u地區(qū)的花崗巖體,因海蝕作用形成海蝕柱、海蝕崖、海蝕洞等為特征的地貌景觀,以福建平壇為代表。9)風蝕花崗巖地貌。在干旱沙漠荒漠地區(qū)的花崗巖體,因氣候干熱,,晝夜溫差大,使巖石產生熱脹冷縮,加上強大的風力吹蝕,使花崗巖體表面形成極不觀則的蜂窩狀洞穴,成為這種地貌的景觀特征,以新疆博爾塔拉怪石溝和內受阿拉善旗為代表。10)犬齒狀嶺脊花崗巖地貌。在窄長的山脊上散布著一系列犬齒狀山峰,,峰體棱角鮮明參差嶙峋,是寒凍風化的產物,以嶗山為代表。
以上十種造型地貌中的每一類型都能構成一個獨立的風景區(qū)或景點。中國的花崗巖景區(qū)眾多,但每個景區(qū)的景觀都有自巳的鮮明特色,是各花崗巖景區(qū)都能吸引游喀的原因。以上是作者從旅游角度出收發(fā),以景觀造型為特征的花崗巖地貌景觀分類方案,還很不成熟,許多地貌的成因還說不清楚,許多新的類型尚待發(fā)掘,期待補充、修正和完善,也期待有更好的分類方案提出來。
四、花崗巖地貌是研究地質發(fā)育歷史的重要證椐
花崗巖地貌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而且是研究地質發(fā)育歷史的重要物證。地質學家在研究一個地區(qū)的地質發(fā)育歷史時,對于花崗巖是十分重視的,認為花崗巖“是人類了解地球深部信息的有效探針”,“探索花崗巖帶形成演化及其動力學機制,…是研究殼—幔相互作用的突破口”,探討花崗巖“巖漿—構造—熱事件序列PTt軌跡與造山—深部過程,是對造山帶研究的新思路”等等。但是,這些研究,這些論斷都是建立在花崗巖形成演化機制上,而對于花崗巖形成之后,特別是對它被剝蝕出露地表之后的變化過程,卻很少關注,也就是說對花崗巖地貌在地質演化歷史上的作用被忽視了。筆者曾向許多花崗巖專家、大地構造學家請教,地貌演化過程對一個“造山帶”有何影響?得到的答復,卻是“沒有研究過”。在一次討論“中央造山帶”的會議上,專家們對秦嶺造山帶進行了闡述,說秦嶺造山帶是一個印支期的造山帶(230Ma)。而這個造山帶區(qū)內卻分布著從前呂梁期到燕山期各個地質時代的花崗巖體,它們現在都已出露地表,或獨立出現或并肩而立。大家知道花崗巖的侵位深度多數都在5km以上,把上面的圍巖剝蝕掉才能出露地表,也就是說每個花崗巖體至少要剝去5km厚的帽子才能露出頭頂,要想把脖子,肚子露出來,剝蝕的深度將更深。設想一個上億年的巖體今天已上升到海拔2200m以上,還不知道露出的部位是頭、是脖子或是肚子,但至少5公里厚的高帽子被剝去了吧!一億年來秦嶺的地形已有如此巨大的變化,而印支運動是兩億年前事件,印支運動在秦嶺是“造山”、是“造凹”也值得推敲。更令人費解的是,我們在野外考察中見到一個加里東期的花崗巖和一個燕山期花崗巖并肩而立,高差僅數百米,而兩者年齡卻相差了數億年,它們又無穿插關系,兩個巖體生成后的地貌變化過程是什么?它和現今的秦嶺地貌有何關系?都得不到有科學依據的解釋。眾所周知,花崗巖這種地質體形成的時間、侵位深度、所處位置是可知的,在它形成之后是如何出露地表的,什么時候才露到地表的,剝蝕的速率是多少,都能夠判斷出來。設想地殼中有如此眾多的,其形成及演化過程中的時、空位置都確定的地質體,地質學家不是應該利用它們在地貌上的變化來解釋一個地區(qū)的發(fā)展歷史嗎?像中國東部的黃山、三清山等海拔1500m以上的高山,都是燕山時期的產物,在它們生成時都應有5km以上的大帽子吧!1億年來差不多一座喜馬拉雅山被剝蝕了,中新生代時中國東部的地貌是什么樣子?為什么古特提斯是向西部退出的?中國的地勢是是否存在過東高西低的時候呢?總之,地質學家、花崗巖巖石學家也應當重視地貌學的研究,特別是要重視古地貌學的研究。
五、花崗巖地貌景區(qū)應走科學之路
我國有如此眾多的花崗巖地貌景區(qū),對游人的吸引度、創(chuàng)造的經濟效益如此之高,值得贊賞。但是,絕大多數景區(qū)并沒有高舉科學的旗幟,并沒有真正把景區(qū)的科學優(yōu)勢發(fā)掘出來?;◢弾r景區(qū)的本底是地質地貌,它們才是打造旅游精品的素材,多數花崗巖景區(qū)還是走著唐宋時期的游覽道路,僅把景區(qū)當作抽象的美學對象、文學對象去打造旅游的產品,把李白、杜甫游山詩奉作經典,什么“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對地質景物采用夸張、想象的方式去描寫,這對詩人不能苛求,但從現代科學出發(fā)應準確地把這個瀑布的高度、水量、水的來源、瀑布的成因、瀑布在地貌學上的意義解釋清楚,才有新意。比如嶗山是一座花崗巖名山,拔海而立,山海相連,山雄、水秀、石奇,游客無不為她那多姿多彩的花崗巖峻峰、奇石所陶醉??墒悄愕綅魃絽s看不到任何有關嶗山山水成因的說明牌,聽不到導游對嶗山是什么石頭組成的、是什么時候、何種地質作用形成的解說,在青島買不到一本關于嶗山成因的科學普及讀物,就連最權威的介紹青島市的網站中的《青島市概況》和《嶗山旅游》專欄也只字未提嶗山是花崗巖構成的,更不要說更深層次的地學知識了。現在是應該把道教、神話傳說的嶗山轉變?yōu)榭茖W文化的嶗山的時候了,是所有的花崗巖景區(qū)走科學之路的時候了。如何走呢?首先要對景區(qū)的花崗巖地質地貌進行詳細的科學考察,查清花崗巖巖體的形成原因、侵入時代、期次、花崗巖的巖石類型、化學成分、礦物成分、地貌類型、地貌形成機制等,要編制大比例尺的地質地貌圖,還要收集本區(qū)的遙感、航空照片,拍攝各種地貌、地質現象照片,采集典型的礦物、巖石、化石、地質現象標本,在此基礎上編制本景區(qū)地質地貌調查報告以及科學利用、科學保護地質地貌景觀的規(guī)劃。每一景區(qū)都應建立一個面向游客的含有景區(qū)地質地貌知識的博物館或游客中心。所有地質地貌景點、景物都應設立圖文并茂,深入淺出的解說牌,使游客在沒有導游的情況下,也能看懂景物的科學道理。還應對所有導游員進行地學知識培訓,使他們能通俗地向游客講解科學知識。景區(qū)還應設立影視放映場館,定時向游客播放本景區(qū)科普影視短片。景區(qū)還要按不同層次編制科普旅游路線,編寫科普讀物……,總之,要把景區(qū)變成一個科普基地,變成一個科學普及的大課堂,使景區(qū)的旅游產品不但能滿足看熱鬧游客的需要,也能滿足看門道游客的需要,一個插上了科學翅膀的景區(qū)是會飛得更高更遠的。
結束語
花崗巖地貌是一個科學含義深遠,旅游應用價值巨大的寶貴資源,是一個值得地學家深入探討,旅游界應于關注的命題。需要探討、關注的命題很多,既有花崗巖地貌景觀分類學問題,也有花崗巖地貌景觀評價問題,開發(fā)應用問題、科學保護問題,這些問題既有基本理論問題,也有技術方法問題,還有管理應用問題。解決花崗巖地貌問題,既需要地貌學家參與,也要花崗巖學家、地質學家參與,更需要應用地貌為旅游服務的花崗巖景區(qū)的管理者參與,還要進行全球合作和交流,“第一屆國際花崗巖地貌研討會—中國三清山”,開了一個好頭,我們期盼著這種活動能常辦常新,使花崗巖地貌的理論和應用不斷攀上新的高峰。
參考文獻
陳安澤 1998 中國地質景觀論 旅游地學的理論與實踐—旅游地學論文集第五集
北京 地質出版社 P110—144
曾昭璇 1960 巖石地形學 北京 地質出版社 P21—34
肖慶輝 鄧晉福等 2002 花崗巖研究思維與方法 北京 地質出版社 P1—4
V-馬莫 1979 花崗巖巖石學與花崗巖問題 北京 地質出版社
李兆鼎 王碧香 1997 中國火成巖地質圖1:5000000說明書 北京 地質出版社
E. Sherbor Hills 著 潘廣明譯 1952 構造地質學綱要 上海 龍門聯合書局
Ann G. Harris 1997 Geology of National park kend 11/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P324-342 Yesemite National 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