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對博物館公眾的簡釋入手,簡要分析了地質公園公眾和地質博物館公眾的構成及特點,提出地質博物館實現(xiàn)科普教育功能的中堅力量是地質博物館公眾,應當有目的的去發(fā)展、培養(yǎng)地質博物館公眾。同時,就目前地質博物館的科普教育狀況發(fā)表了個人看法,并針對地質博物館的科普教育提出建議。
關鍵詞: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公眾;科普教育
地質公園建設的宗旨是保護地質遺跡資源,在保護的前提下開展科學旅游,普及地學知識,并結合地方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促進旅游業(yè)和經濟的發(fā)展。實現(xiàn)建園宗旨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以地學知識為主題內容的地質博物館(這里所稱的地質博物館并非綜合類型的地質博物館,而是地質公園內的以地質遺跡為背景的博物館?;蛟S稱“地質公園博物館”更確切),運用其科普教育功能及手段,達到普及地學知識,宣傳保護地質遺跡的目的。
目前,我國已建的地質公園中大多修建了與之配套的地質博物館,并整合出以自己地質遺跡特點為內容的相關地學知識,具備了一定的展出能力,在進行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地質博物館作為地質公園普及地學知識的重要場所,其自身具有的特點、教育功能、展出活動手段以及發(fā)展都是與公眾的參與緊密相關的,可以說,沒有公眾地質博物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更談不上開展科普教育了。正確認識博物館公眾(無論是社會科學類型的博物館,還是自然科學類型的博物館,無論是大型的綜合的博物館,還是專業(yè)類型的、小型的博物館)則有利于博物館的發(fā)展,實現(xiàn)自身的教育功能。下面簡要談談對地質博物館公眾構成的認識,以及實現(xiàn)地質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幾點建議。
1 博物館公眾,地質公園公眾,地質博物館公眾
1.1 什么是博物館公眾?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公眾”一詞的解釋是,“社會上大多數的人”。人類最基本的社會活動——公共關系,它貫穿于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各個方面。由此來說,可以這樣認為:“凡是關注博物館的人都是博物館的公眾,或者說所謂博物館公眾,就是關注博物館的人的集合體。博物館公眾與博物館組織的活動和影響范圍有直接關系。作為博物館的組織來說,要相對準確地劃定自己的公眾對象,首先必須明確自身的存在,活動范圍和借助媒體的影響范圍,正在或將會對什么地方的哪些人、群體、團體產生作用,并且需要得到哪些個人、群體、組織的認可和支持。”博物館公眾是博物館公共關系的客體,他們一定是受到某種影響對博物館產生興趣而成為博物館公眾的,他們的構成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廣泛性、可變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1.2 地質公園公眾分析
地質公園公眾即旅游者主要由社會公眾組成,最突出的特點是極具廣泛性和多樣性。廣泛性:游客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國家,有老年人、青年人、少年、兒童,有男人、有女人,不管他們是什么層次、什么地位、做什么工作或出于什么目的,只要來到地質公園便成為地質公園的公眾。多樣性:地質公園的公眾是由不同的個人或群體或組織構成的(如旅行團、單位、家庭、班級同學、個人等),可分為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公眾彼此之間有較大的差異,有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地質公園盡管在建設時以科學公園的形式出現(xiàn),賦予公園科學旅游、科學研究、科學普及等各項功能,但在廣大游客的心目中,地質公園同許許多多的公園、自然保護區(qū)、森林公園是一樣的,是自然風景游覽地。多數公眾到地質公園的目的只有一個——旅游。因此,地質公園公眾與博物館公眾又有明顯的不同。博物館公眾大多是以獲取知識為目的,對于某些知識的渴求使他們成為一些博物館的忠實公眾。
1.3 地質博物館公眾構成
地質博物館作為地質公園進行科學普及教育的展示平臺,集知識性、科普性、趣味性、參與性為一體,通過圖片展示、文字說明、模型展覽、影視播放、標本觀賞以及工作人員現(xiàn)場解說等手段向游客介紹地質公園獨具特色的地質遺跡景觀,普及地學知識,宣傳保護地質遺跡資源,因而成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宣傳中心和游客向往的公園亮點。
地質博物館與其它傳統(tǒng)的文化類型的博物館或綜合類型的科學博物館在教育功能上是相同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地質博物館的公眾較傳統(tǒng)博物館更為廣泛,因為凡是來到地質公園的公眾都可能成為地質博物館的公眾。實際上地質博物館的公眾構成較復雜,他們中既包含有地質公園公眾,也包含了博物館公眾。地質公園公眾中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為地質博物館的公眾,因為他們當中只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僅僅是出于路過而走進博物館的,有的則是在導游的引導下而走到了博物館。例如,我在云臺山曾有意識地對那里的博物館公眾做過觀察(兩小時時限內),發(fā)現(xiàn)除導游帶領游客進入博物館參觀外,其他的游客(包括一些單位組織的團隊、學生小團體、家庭、零散游客)主動進入博物館的在整個地質公園公眾中所占比例較少。說明雖然地質公園公眾很多,但多數人并不一定能成為博物館的公眾。由于進入博物館的公眾目的多樣,隨意性很強,因而從博物館中獲得的知識也大相徑庭。真正愿意進入博物館的則是那些博物館公眾(這部分公眾對博物館的興趣不僅限于文化類型或科學類型的博物館),他們來自地質公園公眾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有些則是針對獲取某些方面的知識而來,這就構成了地質博物館公眾的主體。這個主體是地質博物館,甚至是地質公園科普教育的主要對象。沒有這部分公眾的參與,地質公園的科普教育只能停留在形式和口頭上。
地質博物館公眾構成
社會公眾→地質公園公眾 目的:旅游,獲得知識很少,感官上的滿足
→地質博物館公眾
→組成1:地質公園公眾中由導游帶領或路過者。無目的,隨意性強,
獲得知識零散,但對旅游過程有啟發(fā)。感官、精神上得到
一定滿足
→組成2:地質公園公眾中的博物館公眾。獲取知識與旅游同等重要,
主動進入博物館,習慣由獲得的知識指導旅游,收獲全面,
精神上、感官上都得到很好的滿足
→組成3:博物館公眾。為獲得某方面的知識有針對性準備而來,旅
游不是目的。通過知識總結和實地考察,獲得較全面的知
識,精神滿足第一位
2 地質博物館科普教育現(xiàn)狀簡析
2.1博物館基本功能簡釋
博物館從近代誕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對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項基本功能,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博物館的發(fā)展,無論是以社會科學為主題內容的博物館,還是以自然科學為主題內容的博物館從“申報”工作開始,到政策制定,以及具體工作運行中的協(xié)調、管理等都離不開對傳統(tǒng)博物館經驗的借鑒和學習,特別是在建館的初期,各項工作借用博物館成熟的經驗,是明智之舉。目前已建的地質博物館大多也借鑒了傳統(tǒng)博物館的模式。
2.2地質博物館科普教育現(xiàn)狀分析
多數地質公園實施科普教育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地質遺跡實地景觀處的展示說明牌和導游的解說;二是以建在地質公園內的地質博物館作為科普教育的展示平臺;三是向公眾提供宣傳資料、如研究論著、科普圖書、畫冊、音像制品等。其中地質博物館是作為主要方面來體現(xiàn)的。地質博物館集合了地質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并把深奧的地球科學知識整合編輯為淺顯易懂的科普知識,通過圖片展示、文字說明、模型展覽、影視播放、標本觀賞等手段將知識介紹給公眾,從而達到普及地學知識、宣傳保護地質自然資源、開展地質科學旅游的目的。地質博物館實現(xiàn)科普教育的功能顯而易見。
地質博物館一般規(guī)模很小,多數博物館的三項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建設也不完善,展出手段、條件與傳統(tǒng)博物館相比有較大差距,科普教育功能沒有體現(xiàn)出自身的特點,直接的表現(xiàn)是地質博物館成為了擺設,它的教育功能流于形式,日常與公眾的公共關系沒有主動性,更沒有獨創(chuàng)性,這與多種因素有關,例如從體制上看,地質博物館大多是地質公園的一個部門,權限、功能則要同地質公園整體經濟發(fā)展相一致等。地質公園是科學公園,應該成為高等院校師生的實習和教學基地,成為面向公眾的科學普及基地,成為廣大公眾,尤其是博物館公眾和青少年獲取科學知識、陶冶情操、學習科學方法、提高科學興趣的殿堂。我們認為,旅游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是零散的,從科學普及的角度講這是一種往往流于形式的教育。地質公園開展科學普及的優(yōu)勢在公園地質博物館,以博物館為龍頭充分發(fā)揮其具有的教育功能,實際的效果會更好。其實,這也是申報地質公園時必須建設相應的地質博物館的意義之一。
3 實現(xiàn)地質博物館科普教育功能的幾點建議
3.1理念創(chuàng)新跟上時代發(fā)展,有自身特色。
“當今在全球文化交往和現(xiàn)代傳播科技的作用下,特別是數碼技術、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為博物館進行跨地區(qū)、跨國界、跨領域的信息交流和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的有價值的資源,現(xiàn)代博物館在傳統(tǒng)博物館三大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日益發(fā)展為一種以傳播、交往、審美為中心,特別是以展示為中心的現(xiàn)代文化形態(tài)。這不僅標志著現(xiàn)代博物館文化形態(tài)的轉變和形成,也標志著一種新的博物館理念的醞釀和構建,意味著傳統(tǒng)博物館思維范式和行為模式的轉換?!?br>
“每個人都應能夠運用科學信息對日常遇到的事情做出選擇。每個人都必須能夠用自己的智慧參與交流和討論科學技術方面的重要問題。而且每個人都有權利分享對自然世界理解和學習所帶來的激情和自我滿足?!薄绹鴩已芯坷硎聲∟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國家科學教育標準》,1996。
這個標準提的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科學素養(yǎng)。在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領域科學素養(yǎng)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當人們面對越來越多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新概念時,科學素養(yǎng)決定了對其問題做出的選擇和判斷。科學素養(yǎng)是通過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幾個科學教育層次實現(xiàn)的。
地質博物館在構建其科普教育功能過程中,首先在創(chuàng)建理念上跟上時代的發(fā)展,展示的知識體系、物質形態(tài)、形式手段才能有新意,才能成為地質公園內的一個集科普性、趣味性和參與性為一體的地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科普宣傳中心。實現(xiàn)的手段應從自身特點出發(fā),突出重點功能,傳統(tǒng)博物館三項基本功能在地質博物館建設中不應成為唯一的模式??破战逃砟顒?chuàng)新應體現(xiàn)“讓公眾在參與中實現(xiàn)知識的轉化和重新組合。就是說,創(chuàng)新更應該側重科學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實現(xiàn)其創(chuàng)新,關鍵在于公園管理者和博物館工作人員思想理念的提高和主動性。
3.2知識視野互補和相互激蕩。
在當代,由于科技革命的迅猛發(fā)展和全球化浪潮所導致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的變革,博物館的性質、特征發(fā)生了新變化,博物館的組織結構及運作機制也出現(xiàn)新的特點。科普教育內容也呈現(xiàn)“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屬性和特點。地質博物館是以地質遺跡為背景,集合相關的地學知識作為科普教育內容的,地質遺跡是自然遺產的一部分離不開自然環(huán)境,其科學知識范疇不僅涉及到地球科學,還與生物科學、環(huán)境科學,古氣候學、地理科學等密切關聯(lián),甚至包括人文科學、歷史科學、宗教、民族、社會等有關學科。科學普及的知識內容應整合與其相關的學科知識體系內容。要知道,往往博物館公眾對知識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公眾的廣泛性也決定了對知識范圍需求擴大,決定了不同學科知識之間要相互貫通,才能滿足不同公眾對知識的追求。實現(xiàn)的方法——科學知識的整合,視野的互補和相互激蕩。
3.3構建以博物館公眾為主體的科普教育體系。
比較而言,傳統(tǒng)博物館對知識的普及是通過展柜陳列的標本、圖片和說明以及模型演示來實現(xiàn)的。而現(xiàn)代的科學教育則要求博物館在科學教育展覽時“有明確的教育目標,鼓勵集體或個人協(xié)作,通過親身參與、探究去認知物質及客觀現(xiàn)象?!?br>
科學博物館在科普教育工作中更要體現(xiàn)出有目標和有目的的教育。地質博物館科普教育的目標目前是地質公園的公眾,這一公眾群體盡管擁有一定的數量,但從科普教育的實際效果分析,相比于地質公園的經濟效益要差很多。需要指出的是,“地質公園經營過程中有著更多的社會責任,要兌現(xiàn)其保護和科普教育的公益性承諾,而不是唯利是圖,僅僅追求實現(xiàn)經營者的利潤最大化?!眱冬F(xiàn)保護和科普教育的公益性承諾要真正表現(xiàn)在科普教育所獲得的社會效益方面。把科普教育做好、做深、做活關鍵取決地質公園管理者如何看待博物館存在的價值,如何確定其科普工作發(fā)展,如果僅僅作為公園的一個場所,甚至只是為申報地質公園不得以而為之的話,地質博物館存在的價值和科普教育的功能以及今后的發(fā)展則要大打折扣了。需要公園賦予博物館實施科普教育過程中更多的自主權利,就是某種不以經濟利益為主,而以社會效益為主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的權利。任何一個地質公園要做到這一點實際上很難,這與當前地質公園的機構設置、經營理念、各部門工作權限等有關,致使多數地質博物館教育功能停留在被動狀態(tài)。我們認為地質博物館要真正成為公園中的科普教育基地,除需必要的工作自主權外,教育的目標立足點應是在校的大、中小學生和青少年。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一是以臨近的學校作為目標對象,通過有針對性的專題科普活動(這些活動應當是非盈利性的),如科普講座、科學夏令營等,去有意識發(fā)覺、培養(yǎng)博物館公眾,使他們成為地質博物館實現(xiàn)科普教育的中堅力量。要知道,學校之間的信息傳播之快往往是組織者始料不及的。
另一方面,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教育觀念更新關系到科普教育形式、手段的創(chuàng)新和教育功能的體現(xiàn)?,F(xiàn)代科學觀和科學教育觀強調知識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建立科學方法的工具和手段,現(xiàn)代教育更關心的是怎樣使傳授知識的過程成為掌握科學研究方法、開發(fā)學生智慧的過程。博物館工作人員實際上在充當著教師的角色,工作人員需要具備的不僅僅是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更重要的是科學教育的意識。地質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不能只做講解員、導游,他們應當是掌握一定專業(yè)知識和教育新理念的科普教育工作者。
3.4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和互動體系。
“按照國土資源部制定的《全國地質遺跡保護規(guī)劃(2001~2010)》,從2001~2010的10年時間內,我國將建立地質遺跡保護區(qū)(地質公園)310處,并力爭使5~8處納入世界地質遺產名錄。預期2010年后,我國將會建成包括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省級地質公園和縣市級地質公園在內的一個完整的地質公園體系。”按照規(guī)劃到時,全國以地質遺跡為背景的,以地學知識為主題內容的地質博物館將增至數百個,盡管其規(guī)模都很小,各項基本功能建設和發(fā)展與傳統(tǒng)博物館有天壤之別,但作為博物館存在,它們是科學類型博物館的組成部分,是有著自身特點的一個科普教育群體,數量決定了它的科普教育面的規(guī)模。雖然科普教育過程中形式和手段多種多樣,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沒有完整的教案,更沒有學分考量,但不等于沒有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建議: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專業(yè)委員會是否考慮建立以各地質公園博物館為網絡的地質公園科普教育評價體系,通過評價體系檢驗、指導、促進地質博物館科普工作與交流,發(fā)展完善地質公園科普教育功能,使“科學公園”這一名稱更加名副其實。
4 總 結